
太 陰 星 君
太陰星君,即月神,又稱「夜明之神」,俗稱「太陰娘娘」或「月宮娘娘」,民間簡稱「月娘」。
月亮與太陽、星辰等,同為初民明確之天體崇拜對象。月亮於太陽西沉後東昇,為人類來光明;而其陰晴圓缺之變化,亦令人驚異。古人以月神為陰精,而配太陽 之德,繼太陽之大明,而有夜明之光。太陽為「大明之神」,月亮則為「夜明之神」,同列古代之祀典。相傳「帝嚳高帝氏歷日月而迎送之」; 《尚書.舜典》中有「煙于六宗」之說,「六宗」乃日、月、星三「天宗」與河、海、岱三「地宗」之謂 。西周以降,歷代帝王於春分日祭日,而於秋分日祭月。直至清代,歷代國家祀典中有專門祭月之儀式,稱「夕月禮」。明清時代之北京西郊月壇,即帝王祭月之 所。
月神原為自然神祇,然中國民間則視嫦娥為月神。嫦娥 一作「常娥」,原作「常儀」、「常羲」或「姮娥」,本為帝嚳之妃子, 《世本.帝系篇》載:『帝嚳卜其四紀之子,皆有天下 。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,生摯。 』《山海經.大荒西經》云:『有女子方浴月 。帝 俊妻常羲。生月十有二,此始浴之。 』帝俊即帝嚳,常羲即常儀 。常儀為帝嚳之妻,乃嫦娥身分來歷之本原,神話中謂其生十二個月亮女兒,常於西方荒野為她們洗澡。此一神話與月有關,其後演變為「嫦娥奔月」,其身分由帝 俊之妻,一變為帝俊屬臣后羿之妻,而為月神。
「嫦娥奔 月」乃千古流傳之民間故事。 《初學記》引古本《淮南子》云:『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,姮娥竊以奔月,托身於月,是為蟾蜍,而為月精 。 』此一神話又衍化「嫦娥島藥」,謂嫦娥竊藥奔月,化為蟾蜍,於月中任搗藥事,李商隱<寄遠>詩云:『嫦娥搗藥無窮已,玉女投壺未肯休 。 』李商隱<嫦娥>詩又云:『雲母屏風燭影深,長河漸落曉星沉 。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 』嫦娥奔月後,其心境之落莫,益增故事之淒美 。
太陰星君為女神,拜月多由婦女主祭。民間或以月神能主宰人間婚姻,媒人之稱「月下老人」,即源於月神信仰;中秋「送瓜求子」之風俗,亦屬月神信仰之延伸。臺灣民間又傳說,小孩營養不良或多疾者,可向太陰星君祈禱。
民間以 農曆八月十五日 為太陰星君之誕辰。是夜月光分外明,入夜以後,面對當空皓月,排香案、點紅燭、供四?,焚香膜拜,此為民間祭月神之習俗。中秋賞月,自古以來蔚為風尚,宋代正式訂為「中秋節」,而有一系列之祭月活動,衍為中國人重要之全民節日。
太陰星君真經
太陰星君寶誥
志心皈命禮 (三稱)
廣寒至聖﹐紫光上真﹐主北極之陰。關﹐掌人身之魄體﹐明分長短﹐致吉兇有缺有圓﹐顯示災祥﹐降禍福無差無忒﹐巡遊不住﹐月碧亙古常明﹐輝燿 無邊﹐素魂普施大化﹐凡承運照﹐實荷生成﹐大悲大願﹐大聖大慈﹐月宮太陰皇君普照大天尊。
太陰星君聖經 (朝日靜夜誦念七遍求則得之)
太陰菩薩向東來﹐十重地獄九重開﹐十萬八千諸菩薩﹐
諸佛菩薩二邊排﹐諸尊佛敬無雲地﹐出水蓮花滿地開﹐
頭帶七層珠寶塔﹐娑婆世界眼光明﹐一佛報管天地恩﹐
二佛報答父母恩﹐在生父母增福壽﹐過世父母早超昇﹐
南摩佛﹐南摩法﹐南摩阿彌陀佛﹐天羅神﹐地羅神﹐
人離難﹐難離身﹐一切災殃化為塵﹐有人念得七遍太陰經﹐
生死不踏地獄門。
回 首 頁|下 一 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