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

picture

 

       土地公為土地的守護神,正式名稱是「福德正神」,民間俗稱有后土、社神、社公、伯公、土地或福神等,於市街、寺廟皆以「福德正神」尊稱.

       我國自古以農立國,一般百姓都非常重視土地,認為有土地才能栽種五穀,有了五穀才能生存,因此對土地常懷感謝之念,自然就產生一種崇拜的心理,於是創 造出土地神來,把土地當做神明來敬奉了。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,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。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,故“社稷”一詞通常作爲國 家的代稱,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。最初相傳的社神有兩個:一是句 龍,《禮記·祭法》記載:“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後土,能千九州,故祀以爲社”。周朝時以二十五家為一社,而封王立社未有土也,封王立社後供奉的神明就是土地公,每社要立社壇一所,供奉土地神, 以祈五穀豐收。據傳后土是執掌九大州土地的總司神,而土地公則是歸於后土屬下的一個地方土神,凡是生前有德,死後皆可成為土地神。所以土地神又稱 "福德正神"。

       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爲各方土地。例如: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,傳爲唐代大文人韓 愈。杭州太學一帶,原是嶽飛的故鄉,於是太學就奉嶽飛爲土地神。 南宋之前土地廟裏只供奉著土地公公,而南宋之後,土地廟中則配有土地婆。這個習俗沿用至今,現許多農村土地廟裏都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。而土地公和 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,白須白髮的老人。但有些地方的廟宇卻只有土地公而已?這跟民間傳說的一個故事有關。傳說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,問他有什麽願望與 抱負。土地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,人人過得快樂。土地婆卻堅決反對,她認爲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,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。土地公說:“那 麽,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?”土地婆反駁道:“如果大家都變成有錢人,以後我們女兒出嫁,誰來幫忙擡轎子呢?”一句話說得土地公啞口無言,並打消了這個 原可讓世人“皆大歡喜”的念頭。也正是因爲土地婆的反對,人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差別。所以有的地方的人們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,是一個“惡婆”,因而不肯供 奉她,但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。但也有人認爲土地婆的觀點符合人類發展,所以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:“公做事公平,婆苦口婆心”。

       古時天地之神,均由歷代帝王或地方官員奉旨祭祀,稱之為春、秋二祭,民間百姓不得祭祀,古代的人對於土地常懷感謝之念,為祭祀土地公,因此發展出一種 祭祀土地公的方式來區別於官方的春、秋二祭,以免冒犯天威。我國是個農業國家,農事與季節有很大的關係,古人在播種的時後,就會祭祀「土地公」祈求豐收, 而在收成的時候也祭祀「土地公」,報告豐收,以謝「土地公」,前者叫「春祈」、後者稱做「秋報」。   古人於「秋報」時向「土地公」祈求賜福賜福降祿,八月十五日,恰是五穀收成的時候,這一天,民間百姓都會祭祀「土地公」報告豐收,現今之「中秋節」可能就是「秋報」的遺俗,經過後人益事精華,而漸漸盛大起來。  土地神崇奉之盛要歸功於明太祖的推動,據《琅玡漫抄》記載,太祖朱元璋出生之地就在一座小土地公廟裡,因此明朝土地廟數目特別多,以後各地相沿成習, 土地廟就無所不在,由土地公造型可看出土地職司的神務類別,一般常見的多是銀髮白鬚的老者,造型如果手拄拐杖者就具守護的任務,手握元寶或如意者,就是土 地財神。如有轄區內有人高中狀元進士(現今鄉長、縣長)土地公的神格也會水漲船高,頭上可加戴一頂官帽。

        關於土地公與土地婆的神職,有多種說法。古籍堪輿書記載:自東晉以後,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,土地神也演變成爲在 道教神階中也逐漸等級化,退變細化爲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.《搜神記》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。後蔣子文死後化身爲土地神,並顯 靈於道說:“我當爲此土地神,以福爾下民”。這裏所指的“福爾下民”,就是指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,添丁進口,六畜興旺,並且爲百姓主持公道。古時人們把 延續香火當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,因而人們對土地公與土地婆推崇備至,經常到土地廟祭拜,祈求土地公與土地婆送子送福。如果一家人在過去的一年有添丁的,那 麽就要在第二年春節期間擡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的神像遊村,一方面表達添丁之喜,二來答謝土地公與土地婆對自己家的恩賜。此外,在民間,除了遊神外,在元宵那 天還會擺點燈酒。因“丁”的諧音,“點燈”有“添丁”之意,故擺點燈酒來慶賀。

       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爲土地公與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 的,除了保護鄉里安寧平靜,同時隸屬於城隍之下,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。在漢族許多地區有一個這樣的習俗,每個人出生都有“廟王土地”——即所屬的土地廟, 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。一個人去世之後,道士做超度儀式時,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。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,到土地神廟,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,以 求土地神爲死者引路。如潮汕地區有一種稱爲“報地頭”的習俗。若是家中有人去世,必須到土地廟報喪。由村中長者持白燈籠,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 廟報死。到廟,長者上香後取出年庚帖,對著神像報告說:“生從地頭來,死從地頭去,時辰念給老爺知。”通過這種方式讓死者到土地神那裏報到,並由土地神引 領其踏上輪回的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民間對土地公的傳說很多,其一是: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,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,自小聰穎至孝;三十六歲時,官朝廷總稅官,為官廉正,體恤百姓之疾 苦,做了許多善舉。至周穆王三年辭世,享年一零二歲。死後三日容貌不變,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,過了不久,即 由貧轉富,百姓咸信神恩保佑,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,故生意人常祀之。亦有說在他死後,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,無所不欲,民不堪命。這時,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,念念不忘,於是建廟祭祀,取其名而尊為「福德正神」
  另一傳說:商周時期某上大夫有家僕,姓張名明德。上大夫之幼女因在家鄉思父心切,由張僕陪同擬赴任所晤親,然而路途遙遠,半途天又降大雪,小女孩差點 給凍死,幸張僕舍衣救幼主,自己反而被凍死。義僕死後,空中突然現出「南天門大仙福德神」八字,時人異之,咸認係上天賜義僕封號,上大夫亦感念張僕大恩大 德,立廟以祀。至周武王時贈號后土,故土地公亦稱福德正神。  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,管理某一地面、某一地段,故有莊頭莊尾土地公之俗語,以表處處皆奉之、人人皆祀之。生意人、農人奉祀更虔誠。土地公由地神 變為人神,顯示中國人「天人合一」的多神觀念,極具包容性與親和力。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有很大改觀,百業繁榮,一般生活安定,商店,工廠或一般家庭,依然 篤信「土地公」,視「土地公」為福神,財神,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(春祈)與八月十五日(秋報)均勤拜土地公,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。  

 農曆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誕辰。

picture

回 首 頁 | 下 一 頁

電子郵件:miduoyuan@gmail.com